目的克隆、表达粉尘螨Der f 32蛋白,并鉴定其免疫原性及其对树突状细胞(DC)的调节作用。方法合成粉尘螨过敏原Der f 32基因,与pET-24a(+)载体连接,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诱导表达,经亲和层析法纯化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目的克隆、表达粉尘螨Der f 32蛋白,并鉴定其免疫原性及其对树突状细胞(DC)的调节作用。方法合成粉尘螨过敏原Der f 32基因,与pET-24a(+)载体连接,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诱导表达,经亲和层析法纯化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临床皮肤点刺实验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将重组蛋白Der f 32与小鼠来源的DC2.4共培养24 h,设阳性对照组(加等量重组蛋白Der f 1)和阴性对照组(加等量PB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 CD83和CD80)的表达。将重组蛋白稀释为10、 20、 30、 40、 50、 60μg/ml等不同浓度,分别与DC2.4共培养48 h后, Western blotting分析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域蛋白4 (TIM4)的表达情况。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Der f 32相对分子质量(Mr)约35 000。临床皮肤点刺实验表明, 42位尘螨过敏患者中有6例对重组蛋白Der f 32过敏,阳性率为14.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重组蛋白Der f 32能与皮试阳性患者血清IgE抗体特异性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Der f 32与DC2.4共培养后, CD40、 CD83、 CD80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4.5%、 9.6%和24.6%,高于阴性对照组(11.9%、 3.1%和15.6%)(P <0.01),低于阳性对照组(38.2%、 15.0%和39.1%)(P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 TIM4的表达量随重组蛋白Der f 32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且在Der f 32浓度为50μg/ml时, TIM4的表达量达到最高, TIM4相对灰度值为1.112。结论获得了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粉尘螨新过敏原Der f 32,该蛋白能促进DC表面分子和TIM4的表达。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克隆、表达粉尘螨Der f 32蛋白,并鉴定其免疫原性及其对树突状细胞(DC)的调节作用。方法合成粉尘螨过敏原Der f 32基因,与pET-24a(+)载体连接,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诱导表达,经亲和层析法纯化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临床皮肤点刺实验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将重组蛋白Der f 32与小鼠来源的DC2.4共培养24 h,设阳性对照组(加等量重组蛋白Der f 1)和阴性对照组(加等量PB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 CD83和CD80)的表达。将重组蛋白稀释为10、 20、 30、 40、 50、 60μg/ml等不同浓度,分别与DC2.4共培养48 h后, Western blotting分析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域蛋白4 (TIM4)的表达情况。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Der f 32相对分子质量(Mr)约35 000。临床皮肤点刺实验表明, 42位尘螨过敏患者中有6例对重组蛋白Der f 32过敏,阳性率为14.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重组蛋白Der f 32能与皮试阳性患者血清IgE抗体特异性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重组蛋白Der f 32与DC2.4共培养后, CD40、 CD83、 CD80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4.5%、 9.6%和24.6%,高于阴性对照组(11.9%、 3.1%和15.6%)(P <0.01),低于阳性对照组(38.2%、 15.0%和39.1%)(P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 TIM4的表达量随重组蛋白Der f 32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且在Der f 32浓度为50μg/ml时, TIM4的表达量达到最高, TIM4相对灰度值为1.112。结论获得了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粉尘螨新过敏原Der f 32,该蛋白能促进DC表面分子和TIM4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