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作者导航
机构导航
期刊评价报告
期刊开放获取
下载APP
登录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检索历史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郑光祖《一斑录》: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科学笔记
认领
1
作者
袁俊
《东方收藏》
2017年第12期99-102,共4页
《一斑录》是怎样的一部书常熟图书馆藏《一斑录》,清代郑光祖撰。其封面有"道光二十五年(1 8 4 5)孟春重镌、咸丰二年(1852)增足删改新印、青玉山房藏板"等字样。《重修常昭合志》的《艺文志》中记载:"郑光祖,字梅轩,(郑)钟...
《一斑录》是怎样的一部书常熟图书馆藏《一斑录》,清代郑光祖撰。其封面有"道光二十五年(1 8 4 5)孟春重镌、咸丰二年(1852)增足删改新印、青玉山房藏板"等字样。《重修常昭合志》的《艺文志》中记载:"郑光祖,字梅轩,(郑)钟孙。《河工琐记》董治白茆时所记。《一斑录》五卷附编杂述,类记所闻逸事名言为世劝诫,邵渊懿序刊本。以上见郑钟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斑录》
郑光祖
百科全书
笔记
科学
古代
中国近代鸟类学发展史考证
认领
2
作者
郑作新
《大自然》
1994年第5期2-5,共4页
<正> 我国近代科技工作,主要是在西方影响下发展的,这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反观我国,虽是具有灿烂文化的古国,但由于长期封建制度的束缚,竟然落在西方的后面,因而引致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就使我...
<正> 我国近代科技工作,主要是在西方影响下发展的,这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反观我国,虽是具有灿烂文化的古国,但由于长期封建制度的束缚,竟然落在西方的后面,因而引致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就使我国近代鸟类学的发展带着明显的文化侵略的烙印。重温这段历史,不能不令我们痛心,不能不感到祖国的兴旺是我们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有的靠山,更不能不使我们满怀热情地迎接新文化运动及新中国的诞生,而且要全力以赴地为实现祖国的四化而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鸟类学
发展史
中国
域外动物的输入与中古社会
认领
3
作者
石云涛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3-115,共1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动物输入的途径主要是贸易、献赠和战争。通过贸易获得的主要是马,通过献赠所得则主要为名马和奇禽异兽,通过战争获得主要为牲畜。大量外来动物传入中国是亚欧大陆文明互动、中外文化交流和胡汉文化交融在社会生活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动物输入的途径主要是贸易、献赠和战争。通过贸易获得的主要是马,通过献赠所得则主要为名马和奇禽异兽,通过战争获得主要为牲畜。大量外来动物传入中国是亚欧大陆文明互动、中外文化交流和胡汉文化交融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反映,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文化交流的盛况。外来动物为各政权增加了畜力,增强了军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被赋予各种不同的文化意义,成为诗人文士托物寓意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动物
中外交流
中古社会
略论唐代遗物中所见的犀牛题材及相关问题
认领
4
作者
冉万里
《西部考古》
2007年第1期218-231,共14页
'犀,亦称‘犀牛’。哺乳纲,犀科。体粗大,吻上有一或二角。前肢三或四指,后肢三趾。门齿不发达,无上犬齿。毛极稀少,皮厚而韧,多皱襞,色微黑。以植物为食。现存的有五种:印度犀,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爪哇犀,分布于马来西亚、...
'犀,亦称‘犀牛’。哺乳纲,犀科。体粗大,吻上有一或二角。前肢三或四指,后肢三趾。门齿不发达,无上犬齿。毛极稀少,皮厚而韧,多皱襞,色微黑。以植物为食。现存的有五种:印度犀,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爪哇犀,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苏门答腊犀,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非洲犀,分布于非洲;白犀,分布于非洲南部。'这是一段对现代犀牛生存状况的科学描述。从分布地域来看,犀牛属于热带动物。虽然我国境内现已无野生犀牛生存,但自史前乃至于隋唐时期,在我国疆域之内一直有犀牛生存,只是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其生存空间逐渐狭小以至于丧失,最后在中国大陆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科
不丹
原因
非洲
犀牛
消失
苏门答腊
印度尼西亚
丝绸之路上的胡犬代马通考
认领
5
作者
易华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6-123,共8页
代马、胡犬、昆山之玉为战国秦汉时期三宝。马耐寒怕热,秦、晋紧靠草原地区,也不是马原产地,所谓代马即北方之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祖先非子亦以养马著称,秦国后来居上以金戈铁马统一了中国。胡犬应是猎犬,...
代马、胡犬、昆山之玉为战国秦汉时期三宝。马耐寒怕热,秦、晋紧靠草原地区,也不是马原产地,所谓代马即北方之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祖先非子亦以养马著称,秦国后来居上以金戈铁马统一了中国。胡犬应是猎犬,抗寒耐热,与人类一样分布全球。犬马代表硬实力,玉帛象征软实力。犬马是人类最早和最晚驯化的两种哺乳动物,从根本上影响了人类迁徙和发展;中国亦不例外,历代中央王朝无不依赖犬马之劳。代马胡犬是丝绸之路开拓者,正是犬马将中国整合到了上古世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马
胡犬
丝绸之路
世界体系
汉唐时代的动物传播与文明交流
认领
6
作者
尚永琪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0-102,282共14页
汉唐帝国分别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之一,自汉武帝开疆拓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来,中华帝国的丝绸等物品引起了欧洲社会对东方中国的热切向往,而古代欧洲、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各类物品源源不断地被进贡或贩卖到中国...
汉唐帝国分别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之一,自汉武帝开疆拓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来,中华帝国的丝绸等物品引起了欧洲社会对东方中国的热切向往,而古代欧洲、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各类物品源源不断地被进贡或贩卖到中国,所以汉唐时期是东西方物质文明交流、物种传播最重要、最频繁的时期之一,是欧亚世界加深认识、不断走向世界一体化的一个历史开端。尤其是动物的传播,在这一时期非常频繁,波斯狮子、西域良马、中亚骆驼、安息大雀等动物及其象征性文化符号,被使者、僧侣、商团带到古代中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原有动物物种的优化培育、影响了汉唐时期的军事发展、政治秩序、生活丰富性和审美情趣等方方面面,参与了汉唐文明繁华色彩的生成,重构了以欧亚视域为中心的汉唐人文地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传播
知识传播
文明交流
西域天马
东亚古代世界
倒挂绿毛幺凤:古籍所见“倒挂鸟”考辨
认领
被引量:
1
7
作者
欧佳
王化平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33,共12页
宋代以来,一种名为“倒挂鸟”的美丽珍禽因为羽色艳丽、外形小巧、习性特殊而得到文人雅客的关注和吟咏。文章通过整理古代笔记、方志和诗文中的相关记载,对倒挂鸟的外形、习性、产地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古籍所载倒挂鸟并非极乐鸟,也...
宋代以来,一种名为“倒挂鸟”的美丽珍禽因为羽色艳丽、外形小巧、习性特殊而得到文人雅客的关注和吟咏。文章通过整理古代笔记、方志和诗文中的相关记载,对倒挂鸟的外形、习性、产地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古籍所载倒挂鸟并非极乐鸟,也不是单指某一种鸟,而是指鹦形目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若干种类。古籍中关于倒挂鸟“收香放香”这一奇特习性的描述应是古人观察记录疏漏及文献抄写误传所致。古人所见短尾鹦鹉当既有经海外贸易输入,也有原产于我国南方的种类。或许由于贸易过程中的逃逸,清代时,我国南方地区野外可能出现了域外的短尾鹦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挂鸟
短尾鹦鹉属
收香
岭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郑光祖《一斑录》: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科学笔记
认领
1
作者
袁俊
出处
《东方收藏》
2017年第12期99-102,共4页
文摘
《一斑录》是怎样的一部书常熟图书馆藏《一斑录》,清代郑光祖撰。其封面有"道光二十五年(1 8 4 5)孟春重镌、咸丰二年(1852)增足删改新印、青玉山房藏板"等字样。《重修常昭合志》的《艺文志》中记载:"郑光祖,字梅轩,(郑)钟孙。《河工琐记》董治白茆时所记。《一斑录》五卷附编杂述,类记所闻逸事名言为世劝诫,邵渊懿序刊本。以上见郑钟传。"
关键词
《一斑录》
郑光祖
百科全书
笔记
科学
古代
分类号
Q95-09 [生物学—动物学]
题名
中国近代鸟类学发展史考证
认领
2
作者
郑作新
机构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出处
《大自然》
1994年第5期2-5,共4页
文摘
<正> 我国近代科技工作,主要是在西方影响下发展的,这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反观我国,虽是具有灿烂文化的古国,但由于长期封建制度的束缚,竟然落在西方的后面,因而引致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就使我国近代鸟类学的发展带着明显的文化侵略的烙印。重温这段历史,不能不令我们痛心,不能不感到祖国的兴旺是我们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有的靠山,更不能不使我们满怀热情地迎接新文化运动及新中国的诞生,而且要全力以赴地为实现祖国的四化而奋斗。
关键词
动物学
鸟类学
发展史
中国
分类号
Q95-09 [生物学—动物学]
Q959.9 [生物学—动物学]
题名
域外动物的输入与中古社会
认领
3
作者
石云涛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3-115,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261).
文摘
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动物输入的途径主要是贸易、献赠和战争。通过贸易获得的主要是马,通过献赠所得则主要为名马和奇禽异兽,通过战争获得主要为牲畜。大量外来动物传入中国是亚欧大陆文明互动、中外文化交流和胡汉文化交融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反映,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文化交流的盛况。外来动物为各政权增加了畜力,增强了军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被赋予各种不同的文化意义,成为诗人文士托物寓意的载体。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动物
中外交流
中古社会
分类号
Q95-09 [生物学—动物学]
K235
题名
略论唐代遗物中所见的犀牛题材及相关问题
认领
4
作者
冉万里
机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
出处
《西部考古》
2007年第1期218-231,共14页
文摘
'犀,亦称‘犀牛’。哺乳纲,犀科。体粗大,吻上有一或二角。前肢三或四指,后肢三趾。门齿不发达,无上犬齿。毛极稀少,皮厚而韧,多皱襞,色微黑。以植物为食。现存的有五种:印度犀,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爪哇犀,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苏门答腊犀,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非洲犀,分布于非洲;白犀,分布于非洲南部。'这是一段对现代犀牛生存状况的科学描述。从分布地域来看,犀牛属于热带动物。虽然我国境内现已无野生犀牛生存,但自史前乃至于隋唐时期,在我国疆域之内一直有犀牛生存,只是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其生存空间逐渐狭小以至于丧失,最后在中国大陆消失。
关键词
犀科
不丹
原因
非洲
犀牛
消失
苏门答腊
印度尼西亚
分类号
Q95-09 [生物学—动物学]
K242
题名
丝绸之路上的胡犬代马通考
认领
5
作者
易华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6-123,共8页
基金
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经费资助.
文摘
代马、胡犬、昆山之玉为战国秦汉时期三宝。马耐寒怕热,秦、晋紧靠草原地区,也不是马原产地,所谓代马即北方之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祖先非子亦以养马著称,秦国后来居上以金戈铁马统一了中国。胡犬应是猎犬,抗寒耐热,与人类一样分布全球。犬马代表硬实力,玉帛象征软实力。犬马是人类最早和最晚驯化的两种哺乳动物,从根本上影响了人类迁徙和发展;中国亦不例外,历代中央王朝无不依赖犬马之劳。代马胡犬是丝绸之路开拓者,正是犬马将中国整合到了上古世界体系。
关键词
代马
胡犬
丝绸之路
世界体系
分类号
Q95-09 [生物学—动物学]
K87
题名
汉唐时代的动物传播与文明交流
认领
6
作者
尚永琪
机构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0-102,282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ZS005).
文摘
汉唐帝国分别是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之一,自汉武帝开疆拓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来,中华帝国的丝绸等物品引起了欧洲社会对东方中国的热切向往,而古代欧洲、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各类物品源源不断地被进贡或贩卖到中国,所以汉唐时期是东西方物质文明交流、物种传播最重要、最频繁的时期之一,是欧亚世界加深认识、不断走向世界一体化的一个历史开端。尤其是动物的传播,在这一时期非常频繁,波斯狮子、西域良马、中亚骆驼、安息大雀等动物及其象征性文化符号,被使者、僧侣、商团带到古代中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原有动物物种的优化培育、影响了汉唐时期的军事发展、政治秩序、生活丰富性和审美情趣等方方面面,参与了汉唐文明繁华色彩的生成,重构了以欧亚视域为中心的汉唐人文地理格局。
关键词
动物传播
知识传播
文明交流
西域天马
东亚古代世界
分类号
Q95-09 [生物学—动物学]
K23
题名
倒挂绿毛幺凤:古籍所见“倒挂鸟”考辨
认领
被引量:
1
7
作者
欧佳
王化平
机构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出处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33,共12页
文摘
宋代以来,一种名为“倒挂鸟”的美丽珍禽因为羽色艳丽、外形小巧、习性特殊而得到文人雅客的关注和吟咏。文章通过整理古代笔记、方志和诗文中的相关记载,对倒挂鸟的外形、习性、产地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古籍所载倒挂鸟并非极乐鸟,也不是单指某一种鸟,而是指鹦形目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若干种类。古籍中关于倒挂鸟“收香放香”这一奇特习性的描述应是古人观察记录疏漏及文献抄写误传所致。古人所见短尾鹦鹉当既有经海外贸易输入,也有原产于我国南方的种类。或许由于贸易过程中的逃逸,清代时,我国南方地区野外可能出现了域外的短尾鹦鹉。
关键词
倒挂鸟
短尾鹦鹉属
收香
岭南
Keywords
Hanging-upside-down birds, hanging parrot, collect and release fragrance, south China
分类号
N092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Q95-092 [生物学—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郑光祖《一斑录》: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科学笔记
袁俊
《东方收藏》
2017
0
2
中国近代鸟类学发展史考证
郑作新
《大自然》
1994
0
3
域外动物的输入与中古社会
石云涛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4
略论唐代遗物中所见的犀牛题材及相关问题
冉万里
《西部考古》
2007
0
5
丝绸之路上的胡犬代马通考
易华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6
汉唐时代的动物传播与文明交流
尚永琪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7
倒挂绿毛幺凤:古籍所见“倒挂鸟”考辨
欧佳
王化平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帐号登录
手机快捷登录
扫码登录
登录
注册新用户
忘记密码
第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馆外登录
获取短信验证码
登 录
第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馆外登录
使用
中文期刊助手
扫描二维码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标题
*
邮箱
*
反馈意见
*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
*
保存
取消
请在输入框中输入下图中的验证字符。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