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选取国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患者预防出血转化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护理人员降低脑梗死溶栓术后出血转化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JBI、BMJ、PubMed、Up To Date、NGC、GIN、SIGN、NZG...目的选取国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患者预防出血转化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护理人员降低脑梗死溶栓术后出血转化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JBI、BMJ、PubMed、Up To Date、NGC、GIN、SIGN、NZGG、NICE、RNAO、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并检索了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网站、欧洲卒中组织网站、加拿大卒中网站,从中遴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由2名研究员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证据提取和证据综合。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其中指南9篇,系统评价5篇,专家共识/立场声明3篇。从17篇文献中共提取了26条证据,综合成7个维度分别是危险因素、病情监测、血压管理、症状识别、对症处理、药物管理、饮食管理。结论要以基于循证的标准化预防策略解决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问题,应用证据时需结合我国国情、临床实际和患者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证据,促进最佳证据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预防和管理,从而降低脑梗死溶栓术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211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omsformation,HT)的34例患者记为HT组...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211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omsformation,HT)的34例患者记为HT组,未出血转化的177例患者记为未HT组,出血转化率16.11%,分析静脉溶栓过程中强化降压与AIS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年龄、从起病至阿替普酶(re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onset to start of treatment,OTT)、入院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型糖尿病、心房颤动、静脉溶栓过程中强化降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为静脉溶栓后HT的相关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表明基线NIHSS评分>17.5分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39,P=0.013)。而心房颤动(OR=9.129,P<0.01)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线NIHSS评分>17.5分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溶栓过程中强化降压为HT的相关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出现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3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溶栓24 h后采用头颅CT检查。将病人分为出血转化组(n=25)...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出现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3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溶栓24 h后采用头颅CT检查。将病人分为出血转化组(n=25)和非出血转化组(n=98)。对比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溶栓前后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发病到病人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等,明确脑梗死病人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烟酒史、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时间等基线数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组在发病年龄[(71.64±10.56)岁比(63.85±12.42)岁]、溶栓前NIHSS评分[11(6,14.5)分比7(4,12)分]、溶栓后2 h NIHSS评分[11(3,14.5)分比5(2,9)分],出血转化组均大于非出血组(P<0.05)。但是出血转化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差值低于非出血组[0(0,2)分比1(0,4)分,P<0.001]、溶栓前收缩压出血转化组较高[(160.88±20.24)mmHg比(150.79±21)mmHg,P=0.033],出血转化组溶栓前后收缩压变化值大于非出血转化组[(34.88±22.51)mmHg比(24.58±16.56)mmHg,P=0.01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较大、溶栓前后收缩压差值、溶栓前后NIHSS评分变化值是脑梗死病人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溶栓前后收缩压变化值和NIHSS评分变化值均对病人愈后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NIHSS评分变化值小、溶栓后收缩压变化值大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龄病人,应充分考虑到病人血压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变化因素,并采用合适的干预手段、积极预防出血转化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血清Caspase切割的细胞角蛋白18(CCCK-18)表达水平对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93例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42例)及未HT组(51例)。利用...目的探讨血清Caspase切割的细胞角蛋白18(CCCK-18)表达水平对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93例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42例)及未HT组(51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CCCK-18水平,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清CCCK-18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CCCK-18水平、NIHSS评分对溶栓后发生HT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TG水平及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患者TC水平低于未HT组、高血压史比例高于未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HT组患者血清CCCK-18、NI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未HT组患者血清CCCK-18、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3 d HT组患者血清CCCK-18(241.76±28.46)U/L、NIHSS评分(14.73±2.69)分均高于未HT组的(156.73±26.59)U/L、(7.21±1.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史、治疗前高CCCK-18水平、治疗前高NIHSS评分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CCCK-18、NIHSS评分预测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H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95%CI:0.726,0.872)、0.824(95%CI:0.731,0.875),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2(95%CI:0.821,0.947)。结论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HT患者血清CCCK-18水平呈高水平表达,对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能成为指示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潜在指标,且二者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展开更多
目的总结目前国内外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模型,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Scopus、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目的总结目前国内外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模型,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Scopus、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的文献,并进行分析与汇总,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6月。结果最终检索并总结9个预测模型,其中国外有iScore模型、SEDAN模型、THRIVE模型、SITS模型、STARTING-SICH模型、SICH SCORE模型共6种,国内有THRIVE-c模型、Xu团队的模型、常红团队的模型共3种。结论国内外目前关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模型各有优缺点,国内应在学习国外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国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的风险因素并构建模型,从而为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对小动脉闭塞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进行rt-PA溶栓的小动脉闭塞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CM...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对小动脉闭塞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进行rt-PA溶栓的小动脉闭塞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CMB分为CMB阳性组与CMB阴性组,其中CMB阳性组根据CMB的个数分为低负荷组(1〜4个)和高负荷组CMB(≥5个)。所有患者均在时间窗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并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7d的出血转化及90d的功能结局情况,判断CMB是否对小动脉闭塞型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产生影响。结果:共收集到CMB阳性组患者36例(40%),CMB阴性组患者53例(59%)。通过对患者溶栓后功能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发现,CMB阳性组(χ2=7.456,P=0.024),CMB高负荷组(χ2=13.95,P=0.000)的患者有更高的功能结局不利和(或)不良。通过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MB阴性(OR=0.307,95%C7—2.340——0.021)以及既往无高血压病史(O尺=0.193,95%CI,—3.054——0.234)较C M B阳性的及合并高血压病史的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功能预后不利和(或)不良的发生率更低。比较发现CMB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7d出血转化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①CMB的存在及CMB的负荷程度不增加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但可增加rt-PA静脉溶栓后功能结局不利和(或)不良的发生率;②虽然CMB的存在可导致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更高的90 d功能结局不利和(或)不良率,但总体比例是比较低的,故对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患者,在溶栓前行多模式的颅脑MRI检查可能是不必要的,因为这可能导致DNT时间的延长,从而降低静脉溶栓的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选取国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患者预防出血转化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护理人员降低脑梗死溶栓术后出血转化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JBI、BMJ、PubMed、Up To Date、NGC、GIN、SIGN、NZGG、NICE、RNAO、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并检索了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网站、欧洲卒中组织网站、加拿大卒中网站,从中遴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由2名研究员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证据提取和证据综合。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其中指南9篇,系统评价5篇,专家共识/立场声明3篇。从17篇文献中共提取了26条证据,综合成7个维度分别是危险因素、病情监测、血压管理、症状识别、对症处理、药物管理、饮食管理。结论要以基于循证的标准化预防策略解决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问题,应用证据时需结合我国国情、临床实际和患者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证据,促进最佳证据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出血转化的预防和管理,从而降低脑梗死溶栓术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文摘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211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omsformation,HT)的34例患者记为HT组,未出血转化的177例患者记为未HT组,出血转化率16.11%,分析静脉溶栓过程中强化降压与AIS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年龄、从起病至阿替普酶(re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的时间间隔(onset to start of treatment,OTT)、入院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型糖尿病、心房颤动、静脉溶栓过程中强化降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为静脉溶栓后HT的相关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表明基线NIHSS评分>17.5分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39,P=0.013)。而心房颤动(OR=9.129,P<0.01)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线NIHSS评分>17.5分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溶栓过程中强化降压为HT的相关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文摘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病人,出现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23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溶栓24 h后采用头颅CT检查。将病人分为出血转化组(n=25)和非出血转化组(n=98)。对比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溶栓前后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发病到病人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等,明确脑梗死病人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在性别、烟酒史、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时间等基线数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组在发病年龄[(71.64±10.56)岁比(63.85±12.42)岁]、溶栓前NIHSS评分[11(6,14.5)分比7(4,12)分]、溶栓后2 h NIHSS评分[11(3,14.5)分比5(2,9)分],出血转化组均大于非出血组(P<0.05)。但是出血转化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差值低于非出血组[0(0,2)分比1(0,4)分,P<0.001]、溶栓前收缩压出血转化组较高[(160.88±20.24)mmHg比(150.79±21)mmHg,P=0.033],出血转化组溶栓前后收缩压变化值大于非出血转化组[(34.88±22.51)mmHg比(24.58±16.56)mmHg,P=0.01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较大、溶栓前后收缩压差值、溶栓前后NIHSS评分变化值是脑梗死病人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溶栓前后收缩压变化值和NIHSS评分变化值均对病人愈后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NIHSS评分变化值小、溶栓后收缩压变化值大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龄病人,应充分考虑到病人血压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变化因素,并采用合适的干预手段、积极预防出血转化的发生。
文摘目的探讨血清Caspase切割的细胞角蛋白18(CCCK-18)表达水平对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93例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42例)及未HT组(51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CCCK-18水平,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清CCCK-18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CCCK-18水平、NIHSS评分对溶栓后发生HT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TG水平及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患者TC水平低于未HT组、高血压史比例高于未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HT组患者血清CCCK-18、NI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未HT组患者血清CCCK-18、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3 d HT组患者血清CCCK-18(241.76±28.46)U/L、NIHSS评分(14.73±2.69)分均高于未HT组的(156.73±26.59)U/L、(7.21±1.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史、治疗前高CCCK-18水平、治疗前高NIHSS评分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CCCK-18、NIHSS评分预测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H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95%CI:0.726,0.872)、0.824(95%CI:0.731,0.875),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2(95%CI:0.821,0.947)。结论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HT患者血清CCCK-18水平呈高水平表达,对患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能成为指示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潜在指标,且二者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
文摘目的总结目前国内外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模型,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Scopus、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的文献,并进行分析与汇总,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6月。结果最终检索并总结9个预测模型,其中国外有iScore模型、SEDAN模型、THRIVE模型、SITS模型、STARTING-SICH模型、SICH SCORE模型共6种,国内有THRIVE-c模型、Xu团队的模型、常红团队的模型共3种。结论国内外目前关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模型各有优缺点,国内应在学习国外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国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的风险因素并构建模型,从而为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文摘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对小动脉闭塞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进行rt-PA溶栓的小动脉闭塞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CMB分为CMB阳性组与CMB阴性组,其中CMB阳性组根据CMB的个数分为低负荷组(1〜4个)和高负荷组CMB(≥5个)。所有患者均在时间窗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并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7d的出血转化及90d的功能结局情况,判断CMB是否对小动脉闭塞型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产生影响。结果:共收集到CMB阳性组患者36例(40%),CMB阴性组患者53例(59%)。通过对患者溶栓后功能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发现,CMB阳性组(χ2=7.456,P=0.024),CMB高负荷组(χ2=13.95,P=0.000)的患者有更高的功能结局不利和(或)不良。通过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MB阴性(OR=0.307,95%C7—2.340——0.021)以及既往无高血压病史(O尺=0.193,95%CI,—3.054——0.234)较C M B阳性的及合并高血压病史的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功能预后不利和(或)不良的发生率更低。比较发现CMB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7d出血转化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①CMB的存在及CMB的负荷程度不增加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但可增加rt-PA静脉溶栓后功能结局不利和(或)不良的发生率;②虽然CMB的存在可导致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更高的90 d功能结局不利和(或)不良率,但总体比例是比较低的,故对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患者,在溶栓前行多模式的颅脑MRI检查可能是不必要的,因为这可能导致DNT时间的延长,从而降低静脉溶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