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童年考古学的发展及其教育意蕴
|
彭丹
|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2
|
童年的未来:儿童的公共参与和公共空间
|
张潮
王竟熠
|
《中国非营利评论》
|
2019 |
1
|
|
3
|
社会空间与环境感知中“童年”的发现--论《大树小虫》的“繁衍”主题
|
樊星
樊星
|
《长江学术》
CSSCI
|
2019 |
0 |
|
4
|
当代西方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考察
|
苗雪红
|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5
|
童年研究的新范式———新童年社会学的理论特征、研究取向及其问题
|
王友缘
|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6
|
论“童年研究”的视角转向
|
林兰
|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7
|
童年研究的域外视野:艾伦·普劳特的新童年社会学思想
|
郑素华
|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8
|
儿童人类学的发展及其教育启示
|
钱雨
|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9
|
童年研究:一场观念和方法上的革命
|
黄进
|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10
|
“自由是如何消失的”:城市儿童公共游戏空间的审视与探讨
|
周路路
周蜀秦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1
|
西方儿童地理学的兴起:背景、代表人物、主题及启示
|
王艳
边霞
|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