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天文古今 反本开新——张汝舟古代天文历法体系的特色
|
马明芳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0 |
|
2
|
论半坡彩陶盆的天象图式
|
武家璧
|
《文博》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3
|
兴隆洼玉玦的功用是观象授时
|
李林贤
|
《西部学刊》
|
2019 |
0 |
|
4
|
《豳风·七月》岁时观念钩沉--兼论文学史上的"岁暮"为秋
|
印志远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5
|
统领夏夜的天王——天蝎座与大火星
|
吴蕴豪
|
《中国国家天文》
|
2017 |
0 |
|
6
|
先秦“五行时令”探赜——论《月令》所言“中央土”
|
马涛
|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7
|
浅论帝尧时期历法
|
张倩倩
|
《科教文汇》
|
2016 |
0 |
|
8
|
“观星”还是“观日”?——《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观象授时考究
|
张倩倩
|
《平顶山学院学报》
|
2016 |
0 |
|
9
|
“观象授时”与“占候吉凶”——先秦时期天文学的二重功能性论析
|
甄尽忠
|
《许昌学院学报》
CAS
|
2016 |
0 |
|
10
|
中国古代有关天文历法的器物
|
孙机
|
《现代阅读》
|
2016 |
0 |
|
11
|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从西水坡宗教遗存论到上古时代的天文与人文
|
冯时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2 |
4
|
|
12
|
敢为人先谱新篇 绿色崛起潮正涌
|
武永忠
|
《品牌》
|
2011 |
0 |
|
13
|
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功能与年代
|
武家璧
陈美东
刘次沅
|
《中国科学:G辑》
CSCD
|
2008 |
13
|
|
14
|
何驽博士
|
刘合心
|
《中关村》
|
2007 |
0 |
|
15
|
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
|
刘宗迪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3
|
|
16
|
午门颁朔礼
|
赵琳琳
|
《紫禁城》
|
2005 |
1
|
|
17
|
观象授时与中国文明起源——从陶寺观象祭祀遗迹谈国家起源时期公共权力的形成
|
赵瑞民
郎保利
|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8
|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天文图像及墓主身份考释
|
蒋南华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
3
|
|
19
|
《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
|
胡铁珠
|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
2000 |
14
|
|
20
|
《周易》研究方法漫谈
|
张闻玉
|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