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青衣表演之漫谈
|
王清梅
|
《戏剧之家》
|
2021 |
0 |
|
2
|
“小说家要懂这个世界”——从毕飞宇《青衣》谈起
|
来颖燕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3
|
浅谈王瑶卿的京剧教育思想
|
孟高峰
|
《中国京剧》
|
2020 |
0 |
|
4
|
前景化理论视角下的葛译《青衣》翻译策略研究
|
张白桦
张侃侃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0 |
|
5
|
“女包公”
|
刘立勤
|
《金山》
|
2020 |
0 |
|
6
|
张火丁为什么能如此之“火”
|
沈鸿鑫
|
《上海艺术评论》
|
2020 |
0 |
|
7
|
“概念”替代出路,其实没有出路(下) 作曲家陈其钢访谈
|
张可驹
陈其钢
|
《音乐爱好者》
|
2020 |
0 |
|
8
|
惺惺相惜三十年——马连良与张君秋交往轶事
|
马龙
|
《中国京剧》
|
2020 |
0 |
|
9
|
戏说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戏里连外《定军山》
|
陈曦
|
《儿童文学选刊》
|
2020 |
0 |
|
10
|
名旦何以成为名旦
|
张霞云
|
《大舞台》
|
2020 |
0 |
|
11
|
异化翻译对文化输出的互文性构建
|
武海珍
|
《读天下:综合》
|
2020 |
0 |
|
12
|
浅谈毕飞宇小说的剧本改编——以《青衣》为例
|
彭媛
|
《汉字文化》
|
2020 |
0 |
|
13
|
扬剧老生演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之我见
|
王海
|
《剧影月报》
|
2020 |
0 |
|
14
|
晋剧声腔发声技术改革创新发展之我见——以青衣唱腔《四月里南风吹动麦稍儿黄》为例
|
韩晓霞
|
《北方音乐》
|
2020 |
0 |
|
15
|
浅析毕飞宇小说《青衣》
|
吴娟
|
《中学语文》
|
2020 |
0 |
|
16
|
势如破竹:青神竹产业稳步疾行
|
聂梦兮
无(图)
|
《当代县域经济》
|
2020 |
0 |
|
17
|
“青衣”与“抒情女高音”审美差异之比较研究
|
郭雨露
|
《小说月刊:综合》
|
2020 |
0 |
|
18
|
荀派唱腔的艺术魅力
|
许翠
|
《中国京剧》
|
2020 |
0 |
|
19
|
戏剧题材小说《青衣》与《主角》的比较研究
|
王俊虎
王晶
|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0 |
|
20
|
城乡互视下的精神之痛——重读毕飞宇长篇小说《那个夏天 那个秋天》
|
李幸雪
|
《芒种》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