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心房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的改良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与被动导线比较的差别。方法人选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住院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191例,其中88例使用改良技术将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主动组),103例使用被动导线...目的探讨心房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的改良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与被动导线比较的差别。方法人选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住院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191例,其中88例使用改良技术将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主动组),103例使用被动导线植入右心耳(被动组)。记录手术曝光时间,测试术中的起搏参数,记录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的心房导线均成功植入右心耳。两组手术曝光时间无差异[(6.87±4.02)minVS(6.79±3.82)min,P〉0.051。与被动组比较,主动组感知幅值降低[(2.97±1.39)mV vs(3.69±1.48)mV,P〈0.01]、起搏阈值增高[(0186±0.37)V vs (0.59±0.20)V,P〈0.01]和阻抗减小[(513.46±149.91)Q vs(571.05±159.20)Ω,P〈0.051。主动组未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被动组有1例导线脱位。结论使用改良技术将心房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心房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的改良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与被动导线比较的差别。方法人选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住院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191例,其中88例使用改良技术将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主动组),103例使用被动导线植入右心耳(被动组)。记录手术曝光时间,测试术中的起搏参数,记录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的心房导线均成功植入右心耳。两组手术曝光时间无差异[(6.87±4.02)minVS(6.79±3.82)min,P〉0.051。与被动组比较,主动组感知幅值降低[(2.97±1.39)mV vs(3.69±1.48)mV,P〈0.01]、起搏阈值增高[(0186±0.37)V vs (0.59±0.20)V,P〈0.01]和阻抗减小[(513.46±149.91)Q vs(571.05±159.20)Ω,P〈0.051。主动组未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被动组有1例导线脱位。结论使用改良技术将心房主动导线植入右心耳操作简便,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