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沫若新诗创作的“颓废”审美——基于民国报刊里读者批评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
田源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2
|
艺术院校艺术英语翻译教学初探
|
徐春美
|
《海外英语》
|
2019 |
0 |
|
3
|
毁灭·沉沦·涅槃——颓废主义语境中的电影《雷神3:诸神黄昏》
|
田源
|
《中州大学学报》
|
2019 |
0 |
|
4
|
史学对艺术史教学的功用
|
俞方洁
李勉
|
《文教资料》
|
2019 |
0 |
|
5
|
1920-1940年代读者批评与“颓废”诗学的审美嬗变
|
田源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6
|
艺术院校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
|
吴亚娜
李慧芳
|
《文教资料》
|
2019 |
0 |
|
7
|
从物性到物质性——福柯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的批判
|
匡景鹏
|
《艺术探索》
|
2019 |
0 |
|
8
|
“诗怪”阐释史与现代主义诗学之建构
|
方长安
田源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9
|
考古学在艺术史教学中的运用和价值
|
俞方洁
李勉
|
《文教资料》
|
2019 |
0 |
|
10
|
“分裂”的痛苦与升华——20世纪40年代读者批评视域中穆旦新诗的“颓废”哲思
|
田源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2019 |
0 |
|
11
|
新石器时代甘青地区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以马家窑与梅尔伽赫文化关系为例
|
俞方洁
李勉
|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2
|
留学体验与异域文明的诗歌冲击——以晚清至19世纪20年代初留日诗人为考察对象
|
田源
|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2018 |
0 |
|
13
|
论中国抗战诗歌中的侵华日军形象
|
田源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4
|
论新史料在高校古代史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
李勉
俞方洁
|
《科教导刊》
|
2018 |
1
|
|
15
|
秦至汉初户赋的性质、征收与管理
|
李勉
俞方洁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6
|
我国西南地区与南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联系--以卡若文化与梅尔伽赫文化为例
|
俞方洁
李勉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7
|
图像史料在高校古代史教学中的功用
|
李勉
俞方洁
|
《文教资料》
|
2018 |
0 |
|
18
|
论绵竹年画作为新农村公共价值符号的视觉呈现
|
杨茂森
|
《人文天下》
|
2017 |
0 |
|
19
|
论建国初期现代主义审美意识的遮蔽与扭曲——以《文艺报》(1949—1955)为考察对象
|
田源
|
《华中学术》
|
2017 |
0 |
|
20
|
苦闷迷狂的心理建构与亲善憎恶的情感体验——从“他者”反观中国现代留日诗人的主体意识
|
田源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